+852 3162 6888
+852 2544 8439

個股分析:撈王控股上市

撈王火鍋IPO將與海底撈,呷哺呷哺同台競技

 

近日,撈王控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請求書,計畫進行2億美元的香港IPO,中金公司及華泰國際為聯席保薦人。如果撈王得以成功上市,將成為繼海底撈、呷哺呷哺後第三家上市的火鍋品牌。

今年以來,由於疫情的影響,投資者普遍對港股火鍋市場看空。港股火鍋股的行情不甚樂觀。截至9月2日,海底撈、呷哺呷哺在今年內股價累計跌去46.88%、57.95%,這也令市場相當關注撈王的經營狀況。

業績對比

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,2020年川系火鍋市場規模2841億元,粵系和京系火鍋市場規模分別為630億元及620億元,該三者的市場規模佔比分別為64.9%、14.4%及14.2%。撈王與海底撈,呷哺呷哺不同,主打南方人熟知的“豬肚雞火鍋”為主的粵式火鍋,雖在國內不及川式火鍋,但目前撈王是粵式火鍋市場的第一,市場份額約為1.7%。

在過去幾年中,中國的粵式火鍋餐廳行業經歷了快速增長,主要是由其健康和營養屬性、適用場景以及蓬勃發展的外出就餐文化驅 動。粵式火鍋餐廳行業的收入由2016年的546 億增長至739億元,複合年增長率為10.6%。

撈王的收入來自於餐廳經營業務、外賣業務及零售業務。2018年、2019年、2020年及今年上半年,餐廳經營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8.8%、97.5%、94.4%及95.9%,為其核心業務。截至2021年9月1日,撈王已在中國有132間撈王鍋物料理餐廳、2間鍋季餐廳及2間撈王心靈肚雞湯餐廳。其在大中華區的餐廳主要分佈在上海,江蘇,浙江等地。

根據招股書,撈王營業收入從2018年到2020年分別為8.71億元、10.95億元及11.25億元,複合增速13.65%,淨利潤為5905.5萬元、7991.5萬元及6744.1萬元,複合增速為6.86%。

截至今年6月末,撈王旗下的全部餐廳數量為134家,而海底撈、呷哺呷哺旗下的全部餐廳數量分別為1597家、1226家。海底撈今年上半年收入200.94億元、淨利潤9452.9萬元,相比於2019年上半年收入為116.94億元、淨利潤則為9.1億元,淨利潤率在兩年內從7.79%降低至0.47%。這主要是因為海底撈不斷在擴張門店。呷哺呷哺並沒有繼續擴張門店。截至6月底該公司共有1077間門店、與去年6月底的1010間相比新增不多。上半年,呷哺呷哺收入按年上漲58.5%至30.5億元,但淨虧損仍達到4992萬元。

人均消費

對於餐飲公司而言,人均消費、翻台率是兩項重要指標。人均消費即客單價,翻台率則代表餐桌重複使用率。較高的客單價及翻台率,有助於提升餐廳的坪效(即每坪面積產出的營業額),拉低固定成本尤其是租金成本,從而提高經營效益。

不同於川西火鍋的火熱,撈王著重在味道上下了不少功夫。撈王主打胡椒豬肚雞火鍋,並自研和自動化生產湯料。根據窄門餐眼數據統計,在2020年用戶評價排名中,撈王是規模化品牌裡的用戶評價第一名,海底撈和呷哺呷哺未能進前三。而大眾點評在7月底發佈的《2021大眾點評必吃榜》中,撈王再次上榜,是撈王第4年登上“大吃眾點評必吃榜單”。撈王的人均消費2021年達到123.9元遠高於海底撈的107.3元。這也可以看出,味美是撈王的主要招牌。

翻台率

然而,撈王近幾年的翻台率卻不儘然如人意。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認為,火鍋行業翻台率在4.5(次/天)較為合適,高於4.5會影響消費者等待時間和消費者的消費體驗。2018年-2020年,撈王的翻台率分別為3.1(次/天)、3.0(次/天)、2.5(次/天),今年上半年再度下降至2.4(次/天),但較2020年同期的2.1(次/天)略有上升,主要是因為由於防疫措施放寬。而海底撈的翻台率由於過去一年高速擴張以及向低線城市進軍,今年同比下降0.3次/天至3次/天,但仍舊比撈王的翻台率高。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餐廳的翻台率同比提升0.7次/天至2.6次/天,高於撈王。但從上述三大火鍋品牌的翻台率看,2018年以來三者的翻台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。

總的來說,撈王的人均消費雖高於海底撈,呷哺呷哺,但它的翻台率和擴張店面相比於海底撈,呷哺呷哺還有待提高。而在疫情的背景下,撈王的未來發展還有待關注。

Leave a reply